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怎么玩飞艇才能挣钱 > 新闻动态 > 我60岁才发现:老了还爱在朋友圈晒孙子的老人,年轻人都是这3种看法
我60岁才发现:老了还爱在朋友圈晒孙子的老人,年轻人都是这3种看法

发布日期:2025-10-12 15:48    点击次数:200

“妈,您又发朋友圈了?”儿子林浩的声音从客厅传来,带着一丝无奈。

我正坐在阳台上,手机里刚刚上传了小孙女吃饭的视频,配文是“我家小宝贝今天自己吃完了一碗饭”。看着点赞数慢慢增加,心里美滋滋的。

“怎么了?奶奶晒孙女不行吗?”我回应道。

林浩走过来,欲言又止地看着我,“妈,您知道吗?现在年轻人对这种事情……”

他的话没说完,但我从他的表情里读出了什么。那一刻,我突然意识到,也许我一直以为的“分享快乐”,在别人眼里并不是那么回事。

01

我叫王秀兰,今年60岁,退休前是一名小学老师。自从三年前抱上孙女小雨后,我的生活重心完全转移了。每天除了买菜做饭,最大的乐趣就是陪孙女玩,然后把她可爱的瞬间拍下来发到朋友圈。

展开剩余95%

起初,我以为这很正常。毕竟,孙女这么可爱,不分享出来岂不是浪费?每次发朋友圈,总有几个老同事点赞评论,夸小雨聪明漂亮,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。

但最近,我开始察觉到一些微妙的变化。

那天下午,我带小雨去楼下花园玩。小雨学会了新的儿歌,奶声奶气地唱着,我赶紧拿出手机录下来。正准备发朋友圈时,邻居家的年轻妈妈李晓走过来。

“王阿姨,又在拍小雨呀?”李晓笑着说,但笑容里有种我说不出的感觉。

“是啊,这孩子太可爱了,不拍下来可惜。”我一边说一边编辑朋友圈。

李晓看了看我的手机屏幕,“您发朋友圈挺频繁的呢。”

“一天也就三四条吧,都是小雨的日常。”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。

李晓点点头,没再说什么,但我分明看到她眼中闪过一丝什么。那种眼神,让我心里有些不舒服,却又说不清为什么。

晚上,儿子林浩下班回来,看到我又在整理小雨的照片。

“妈,您今天又发了几条朋友圈?”他问道。

“四条吧,小雨今天特别乖,学会了新儿歌,还自己穿鞋子了。”我兴致勃勃地给他看照片。

林浩看了看,表情有些复杂,“妈,您有没有想过,可能不是所有人都想看这些?”

“什么意思?小雨这么可爱,谁不喜欢看?”我有些不解。

“我是说……”林浩犹豫了一下,“算了,没什么。”

那天晚上,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。儿子的话和李晓的眼神在我脑海里反复出现。难道我做错了什么吗?

02

第二天一早,我照常带小雨出门买菜。在菜市场遇到了老邻居张大妈。

“秀兰,你家小雨又长高了!”张大妈热情地打招呼。

“是啊,这孩子长得快。”我笑着回应。

“我天天在朋友圈看到她,感觉都快认识了。”张大妈笑道,“你可真是个好奶奶,把孙女照顾得这么好。”

听到夸奖,我心里暖暖的。看来还是有人理解我的。

买完菜回家的路上,我遇到了楼下的年轻租户小陈。他正在楼下抽烟,看到我们就打招呼。

“王阿姨好,小雨好。”小陈笑着说。

“小陈好。”我回应道。

小陈看了看小雨,突然说:“王阿姨,我能问您个问题吗?”

“什么问题?”

“您为什么这么喜欢在朋友圈发小雨的照片?”小陈的问题很直接。

我愣了一下,“因为她可爱啊,而且我想让朋友们分享我的快乐。”

小陈点点头,“我理解您的想法,但是……”他停顿了一下,“您有没有考虑过小雨的隐私?”

“隐私?她才三岁,有什么隐私?”我有些困惑。

“我是说,等她长大了,会不会不喜欢自己小时候的照片被这么多人看到?”小陈解释道。

这个问题让我陷入了沉思。我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考虑过问题。

回到家,我坐在沙发上,看着正在玩玩具的小雨。她专注地搭积木,小脸蛋红扑扑的,特别可爱。我下意识地想拿手机拍照,但手伸到一半又停住了。

小陈的话在我耳边回响:等她长大了,会不会不喜欢自己小时候的照片被这么多人看到?

我开始回想这三年来发过的朋友圈。小雨刚出生时的照片,学会爬行的视频,第一次叫奶奶的录音,生病时的照片,甚至连她拉肚子我都发过朋友圈求助……

突然间,我意识到一个问题:我是在分享快乐,还是在展示什么?

03

那天下午,我决定做个实验。我没有拍小雨的照片,也没有发朋友圈,就静静地陪她玩了一下午。

奇怪的是,我发现自己更专注了。以前总是一边陪她玩,一边想着怎么拍照,怎么配文字。现在不用考虑这些,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和她的互动中。

小雨似乎也感受到了不同,她更愿意和我交流,我们一起搭积木,一起看绘本,一起唱儿歌。那种纯粹的快乐,比收到朋友圈点赞更让我满足。

晚上,儿媳妇小丽下班回来,看到我和小雨玩得正开心。

“妈,您今天没发朋友圈?”小丽有些意外地问。

“没发,就陪小雨玩了。”我回答。

小丽看了看我,欲言又止。

“怎么了?有什么话就说。”我鼓励她。

小丽犹豫了一下,“妈,其实我一直想和您聊聊这个话题。您发朋友圈的频率有点……”

“有点什么?”

“有点高。而且,小雨的照片太多了。”小丽小心翼翼地说,“我有些同事看到后,会私下议论。”

“议论什么?”我心里一紧。

“她们说,现在的老人都这样,把孙子孙女当成炫耀的工具。”小丽的话像一根刺扎进我心里。

“我没有炫耀!我只是想分享快乐!”我有些激动。

“我知道您的初衷是好的,但是别人不这么看。”小丽继续说,“而且,您有没有想过,小雨长大后看到这些照片会怎么想?”

这已经是第二个人问我这个问题了。

那天晚上,我失眠了。我打开手机,翻看着自己的朋友圈。三年来,几乎每天都有小雨的照片或视频。从她刚出生的皱巴巴模样,到现在的活泼可爱,我记录了她成长的每一个瞬间。

但现在,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行为。我真的是在分享快乐吗?还是在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?

04

第二天,我决定找几个年轻人聊聊,想听听他们的真实想法。

我先找到了楼下便利店的小老板,一个25岁的年轻人。

“小王,我能问你个问题吗?”我走进店里。

“当然可以,王阿姨。”小王放下手中的货物。

“你觉得老人在朋友圈晒孙子怎么样?”我直接问道。

小王愣了一下,然后笑了,“王阿姨,您这是在说自己吗?”

“算是吧,我想听听你们年轻人的真实想法。”

小王想了想,“说实话,我觉得偶尔晒晒挺好的,但是如果天天晒,一天好几条,就有点……”

“有点什么?”

“有点烦。”小王有些不好意思地说,“我朋友圈里有几个长辈,天天发孙子的照片,我都把他们屏蔽了。”

这话像一盆冷水浇在我头上。

“为什么会觉得烦?”我追问。

“因为太频繁了,而且总是那些日常的事情,吃饭、睡觉、玩玩具,没什么新意。”小王解释道,“而且感觉像是在炫耀,好像在说'你看我孙子多好'。”

我点点头,心里五味杂陈。

离开便利店,我又去找了小区里的年轻妈妈李晓。

“李晓,我想问你个问题。”我在花园里遇到她时说道。

“什么问题,王阿姨?”

“你觉得我在朋友圈发小雨的照片怎么样?”我鼓起勇气问。

李晓明显有些意外,她看了看四周,确定没有其他人后,小声说:“王阿姨,您真想听实话?”

“当然。”

“我觉得您发得太频繁了。”李晓说,“而且,有些照片不太合适。”

“什么意思?”

“比如小雨生病时的照片,还有她哭闹的视频。”李晓解释道,“这些很私人的时刻,发到朋友圈让所有人看到,我觉得不太好。”

“可是我只是想记录她的成长……”我辩解道。

“记录可以,但不一定要发朋友圈啊。”李晓说,“您可以存在手机里,或者打印出来做相册。”

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。

05

那天晚上,我和老伴老王聊起了这个话题。

“老王,你觉得我发朋友圈晒小雨的事情怎么样?”我问道。

老王放下报纸,“你想听实话?”

“当然。”

“我觉得你有点过了。”老王直言不讳,“一天三四条,都是小雨的照片,我看着都腻了。”

“连你都这么觉得?”我有些受打击。

“秀兰,你想想,小雨固然可爱,但是天天看同样的内容,谁不腻?”老王说,“而且,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你这么热衷于发朋友圈?”

这个问题让我陷入了深思。为什么我这么热衷于发朋友圈?

“我想分享快乐啊。”我说。

“真的只是分享快乐吗?”老王看着我,“还是因为你需要别人的认可?”

老王的话像一道闪电,瞬间照亮了我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。

是的,我需要认可。自从退休后,我失去了工作带来的成就感。小雨的到来填补了这个空缺,而朋友圈的点赞和评论,让我重新找到了被需要、被关注的感觉。

“我……”我想反驳,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。

“秀兰,小雨是我们的孙女,我们爱她,这没错。”老王继续说,“但是爱她,不等于要把她展示给所有人看。真正的爱,应该是保护她,包括保护她的隐私。”

那一刻,我突然明白了什么。

06

接下来的几天,我开始观察身边其他老人的行为。

在公园里,我遇到了老同事刘老师。她也在带孙子,一个四岁的小男孩。

“刘老师,你平时发朋友圈吗?”我问道。

“偶尔发发,主要是风景照。”刘老师回答,“孙子的照片我很少发。”

“为什么?”

“我觉得孩子的照片太私人了,而且现在网络安全问题这么多,万一被坏人利用怎么办?”刘老师说,“我更愿意把照片存在手机里,或者洗出来给家人看。”

我点点头,心里有了新的思考。

在超市里,我又遇到了另一个老邻居陈阿姨。她也有孙女,比小雨大一岁。

“陈阿姨,你在朋友圈发孙女的照片吗?”我问。

“很少发,一个月最多一两张。”陈阿姨说,“我儿媳妇说,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看这些,发多了会被屏蔽。”

“那你不觉得可惜吗?这么可爱的孙女。”

“不可惜啊,我每天都能看到真人,比照片好多了。”陈阿姨笑道,“而且,我觉得孩子的快乐时光应该属于家人,不需要让所有人都知道。”

这些对话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。我开始意识到,也许我一直以为的“分享快乐”,实际上是一种“展示欲”的体现。

07

那个周末,我做了一个决定。我把小雨三年来的所有照片整理出来,准备做一本相册。

在整理照片的过程中,我重新审视了每一张照片。有些照片确实很美好,记录了小雨成长的珍贵时刻。但也有一些照片,现在看来确实不太合适公开分享。

比如小雨生病时憔悴的模样,比如她哭闹时的狼狈样子,比如她光着身子洗澡的照片……这些私密的时刻,我竟然都发到了朋友圈。

想到这里,我感到一阵羞愧。我以爱的名义,实际上侵犯了孙女的隐私。

“奶奶,你在看什么?”小雨跑过来,好奇地看着我手中的照片。

“奶奶在看你小时候的照片。”我说。

“我可以看吗?”

“当然可以。”我把照片给她看。

小雨认真地看着照片,突然指着一张她哭闹的照片说:“奶奶,这张照片我不喜欢。”

“为什么?”

“因为我哭得很难看。”小雨说,“你能不要给别人看这张照片吗?”

孩子的话让我震惊。连三岁的小雨都知道有些照片不想让别人看到,而我却把她所有的照片都发到了朋友圈。

“好的,奶奶不会给别人看这张照片。”我承诺道。

“那其他的照片呢?”小雨问。

“其他的照片,奶奶也会问过你的意见再决定要不要给别人看。”我说。

小雨满意地点点头,然后跑去玩玩具了。

看着她的背影,我心里五味杂陈。我意识到,我需要改变了。

那天晚上,我打开朋友圈,准备删除一些不合适的照片。但当我看到那些照片下面的点赞和评论时,我犹豫了。

“小雨真可爱!”

“好聪明的孩子!”

“王老师真幸福!”

这些赞美的话语,曾经是我每天最期待的。删除这些照片,意味着我要放弃这些赞美,放弃这种被关注的感觉。

我的手指悬在删除键上,迟迟按不下去。就在这时,小雨跑过来,爬到我腿上。

“奶奶,你在干什么?”她问。

“奶奶在……”我看着她纯真的眼睛,突然明白了什么。

真正的爱,不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赞美,而是为了保护她。我深吸一口气,开始删除那些不合适的照片。

08

删除照片的过程比我想象的要困难。每删除一张,我都感觉像是在割舍什么。但看着小雨在一旁安静地玩玩具,我知道这是正确的选择。

第二天,我的朋友圈明显安静了很多。以前每天三四条的更新频率,现在变成了一天一条,甚至有时候一天都不发。

很快,我就感受到了变化。

老同事张老师给我打电话:“秀兰,你最近怎么不发小雨的照片了?是不是出什么事了?”

“没出事,就是觉得发得太频繁了。”我解释道。

“我还挺喜欢看的,小雨那么可爱。”张老师说。

“谢谢你的关心,小雨很好。”我回答,“不过我觉得,有些时刻还是留给家人比较好。”

张老师似乎理解了我的意思,“也对,现在网络安全确实是个问题。”

挂了电话,我心里有些复杂。一方面,我知道自己做了正确的选择;另一方面,我也确实失去了一些关注和赞美。

但很快,我就发现了意外的收获。

09

不再频繁发朋友圈后,我有更多时间专心陪伴小雨。我们一起做手工,一起读绘本,一起在花园里观察小虫子。

“奶奶,你今天不拍照吗?”小雨有一天突然问我。

“不拍了,奶奶想专心和你玩。”我说。

“那我做的手工你不想记录下来吗?”她问。

我愣了一下,然后笑了:“奶奶会记录的,但是记录在心里,不发给别人看。”

“为什么不发给别人看?”小雨好奇地问。

“因为这是我们之间的特殊时光,只属于我们。”我解释道。

小雨似懂非懂地点点头,然后继续专心做手工。

那一刻,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。这种满足感不来自于别人的点赞,而来自于和孙女之间真实的互动。

与此同时,我也开始观察身边年轻人的反应。

小区里的年轻妈妈李晓,现在见到我时更愿意聊天了。

“王阿姨,我发现您最近朋友圈变化挺大的。”她说。

“是吗?怎么变化了?”我问。

“发得少了,但是质量高了。”李晓说,“您现在发的内容我都会认真看,以前……”她停顿了一下。

“以前怎么样?”我鼓励她说下去。

“以前发得太频繁,我都设置了不看您的朋友圈。”李晓有些不好意思地说,“但现在我取消了设置。”

这话让我既尴尬又欣慰。尴尬的是,原来我真的被人屏蔽了;欣慰的是,现在的改变得到了认可。

10

更大的变化来自于家人的反应。

儿子林浩下班回家时,不再是那种欲言又止的表情,而是真心地夸奖我:“妈,您最近变化挺大的,我觉得您和小雨的关系更亲密了。”

“是吗?”我有些意外。

“是的,以前您总是一边陪她玩,一边想着拍照发朋友圈。现在您更专注了,小雨也更愿意和您交流。”林浩说。

儿媳妇小丽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:“妈,我同事们都说,您现在发的朋友圈内容很有意思,不再是单纯的晒娃了。”

“我现在发什么内容?”我好奇地问。

“您发的读书心得,还有做菜的经验,甚至是对生活的感悟。”小丽说,“大家都觉得很有价值。”

我这才意识到,不再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小雨身上后,我开始关注其他的事情。我重新拾起了年轻时的爱好,开始读书、写字、学做新菜。

这些内容发到朋友圈后,收到的反响比以前更好。老同事们纷纷留言讨论,年轻的邻居们也会点赞评论。

“原来,真正有价值的分享不是炫耀,而是交流。”我对老伴说。

老王点点头:“你现在才明白啊。真正的朋友圈,应该是朋友们互相学习、互相启发的地方,不是展示场。”

11

最让我感动的是小雨的变化。

不再频繁拍照后,小雨变得更加自然了。她不再会在玩耍时突然停下来摆pose,也不会因为我拿出手机而变得紧张。

“奶奶,我们今天做什么?”她每天都会这样问我。

“我们今天学画画好不好?”我提议。

“好!但是你不要拍照。”小雨说。

“为什么不要拍照?”我问。

“因为拍照的时候,你就不专心陪我了。”小雨的话让我心头一震。

原来,孩子比我想象的更敏感。她能感受到我是真心陪伴她,还是为了拍照而陪伴她。

从那以后,我更加珍惜和小雨在一起的每一刻。我们一起探索世界,一起学习新知识,一起创造属于我们的回忆。

这些回忆不需要发到朋友圈,不需要别人的点赞,它们就静静地存在于我们的心里,比任何照片都要珍贵。

12

三个月后,我遇到了一个意外的情况。

那天,我带小雨去公园玩,遇到了一个陌生的中年女人。她看到小雨后,竟然叫出了她的名字。

“你是小雨吧?”那个女人笑着说。

我和小雨都很惊讶。小雨躲到我身后,有些害怕。

“您认识我们吗?”我问道。

“我是通过朋友圈认识小雨的。”那个女人解释,“我朋友转发过您发的小雨的照片,我觉得她特别可爱。”

这件事让我后怕不已。原来,我发的照片不仅仅是朋友们在看,还被转发给了更多的陌生人。如果遇到的不是善意的人,后果不堪设想。

回到家,我立即检查了朋友圈的隐私设置,并删除了更多的照片。

“妈,发生什么事了?”林浩看到我紧张的样子问道。

我把公园里的事情告诉了他。

“妈,您现在知道我们为什么担心了吧?”林浩说,“网络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,孩子的照片一旦发出去,就不知道会被谁看到,会被用来做什么。”

这件事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。我意识到,保护孙女不仅仅是不发不合适的照片,而是要尽可能地保护她的隐私。

从那以后,我几乎不再发小雨的照片了。偶尔发一张,也会把脸部打码,或者只拍背影。

13

半年后,我参加了一次老同学聚会。

“秀兰,你现在很少发小雨的照片了。”老同学们议论道。

“是啊,我觉得孩子需要隐私。”我解释道。

“隐私?她才三岁多,懂什么隐私?”有人不以为然。

“正因为她还小,更需要我们大人来保护她的隐私。”我坚持自己的观点。

“你想太多了,发几张照片能有什么问题?”另一个同学说。

我没有争辩,因为我知道,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我的想法。但我也不后悔自己的选择。

聚会结束后,有一个年轻的老师找到我。

“王老师,我很赞同您的做法。”她说,“我也有孩子,我从来不在网上发他的照片。”

“为什么?”我问。

“因为我觉得,孩子的童年应该是纯净的,不应该被网络世界污染。”她说,“而且,我希望等他长大后,能够自己决定要不要在网络上展示自己。”

这个年轻老师的话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。

【结语】

现在,我60岁了,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:真正的爱不是展示,而是保护。年轻人对老人晒孙子的看法,归根结底反映的是两代人对隐私、对网络、对爱的不同理解。我们这一代人需要学会的,不仅仅是如何使用新技术,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新时代里,用更合适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爱。小雨现在四岁了,她会自己选择要不要拍照,要不要给别人看。这种选择权,本来就应该属于她自己。

#秋季图文激励计划#

发布于:北京市

上一篇:特朗普与普京会晤前再发威胁

下一篇:没有了

怎么玩飞艇才能挣钱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